2023

-

03

2022年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公共文化服务年报


作者:

2022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公共文化服务年报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202212月

 

2022年度,我中心在传承创作、公益演出、普及交流等指标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业绩表现,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一、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总体情况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原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梨园戏专业团体,1953年经文化部批准成立。次年以《陈三五娘》参加上海华东戏曲会演,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从此蜚声海内外。《朱文》、《苏秦》、《高文举》、《李亚仙》、《刘智远》、《朱买臣》、《吕蒙正》等珍稀古老剧目的整理上演,更赢得了“活文物”、“古南戏活化石”的赞誉。建团70载,多次获得文化部嘉奖。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作为“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的杰出代表”,荣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荣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原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七次晋京演出;2014年赴巴黎、里昂、雅典等地进行欧洲巡演,被誉为“达到喜马拉雅山脉之巅的艺术高度”;2020年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百部”艺术精品工程扶持剧目。另一新编剧目《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及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2011年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出品,该剧与《董生与李氏》一起拍摄成为数字电影;《皂隶与女贼》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参加2014年全国地方戏优秀展演。《陈仲子》参加2018年新加坡戏曲艺术节以及2019年文旅部全国基层院团展演。《枫林晚》、《蔡文姬》、《冷山记》、《御碑亭》等新编剧目,多次荣获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1991年荣膺文化部“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入选全国39家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剧团现有演职员一百多人,一半以上享有中、高级艺术职称。培养了著名剧作家王仁杰,“二度梅”、“文华表演奖”、全国劳模、“德艺双馨”演员曾静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多次参加“环球之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中国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文化部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等重要演出。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名牌高校讲座巡演。2009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常态性公益演出,元宵、五一、国庆等丰富多彩的大型演出季,吸引了广大戏迷观众,逐渐成为海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戏曲盛会。先后出访意大利、英国、荷兰、法国、希腊、德国、瑞士、保加利亚、迪拜、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三十多个国家。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艺术知名度。

  • 部门设置
  1. 办公室:行政、人事、财务、资料
  2. 剧场部门:剧场管理、外联、票务、场内外服务

3、主创: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

4、演出部门:演员、演奏员、舞美、灯光、音响、字幕、装置、服装、化妆、道具

(二)人才队伍

截止202212月,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现有在编人员9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7人,占比17.5%;中级专业技术职称38人,占比39.1%,初级专业技术职称38人,占比39.2%初级以下专业技术职称4人,占比4.2%。具体情况如下:

  1. 岗位结构:

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97人,占在编在职总人数的85.8%。

  1. 学历结构:

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17人,占比17.5%;大专学历44, 占比45.4%。中专及以下36人,占比37.1%。

  1. 职称、技能等级结构:

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5.5%;中级专业技术职称38人,占专业技术人的39.1%;初级专业技术职称3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9.2%初级以下专业技术职称4人,占比4.2%。

  1. 年龄结构

在职人员中,51岁及以上9占比9.3%;41-50岁23人,占比23.7%;31-40岁41人,占比42.3%;30岁以下24人,占比24.7%。

二、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情况

(一)办公保障

组织办公人员完成各类审核、申报与审批工作,并收存各类资料:人事档案资料、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安全与消防、非遗与传承、公益演出、新冠疫情防控等等,多次召开各种工作会议,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查,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及时更新消防与安全设备,确保用电、用车、消防、防盗安全,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保证本中心顺利开展各项公共文化服务。

  • 人员保障

18-19级的21位梨园戏新学员在泉州艺术学校培养中本年度开展《高文举·责李直/冷房会》《陈三五娘·留伞》《打赶《赠绣箧》冷温亭》《挂冠》等传统折子戏的教学组织传承人学员参与福建省中小学生(少儿)戏剧展演,郑怡萍在《陈三五娘·赏花》饰黄五娘获一等奖、苏金灵在《陈三五娘·赏花》饰益春获三等奖,苏彬莹在《陈三五娘·睇灯》饰李姐获三等奖;黄欣、苏彬滢、洪诗涵排演的《陈三五娘》参加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三人皆荣获个人“小梅花奖”。传承人的培养关系着梨园戏艺术生命的延续,是我团持续性的重点工作。

(三)财政保障

完善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财务管理办法,完成新会计制度下新账的建立,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有计划地使用各项经费,确保专项经费的专款专用。做好固定资产登记造册,定期核对固定资产,及时处理添置、调入、调出、报废等事项。完成各项业务活动的资金保障、会计核算。完成“2022 年市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2022年整体支出绩效目标”、“2022年资产负债表”的上报工作。

三、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情况

(一)文艺产品

8月中旬完成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曾静萍领衔主演的梨园戏《朱买臣》入选中宣部、文旅部2021年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录制。创排新编梨园戏《促织记》,该剧由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团长、一级演员曾静萍导演,林清华编剧,汪照安作曲,林苍晓等领衔主演,入选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计划于2023年初进行首演。传承抢救古本《陈三》、古本《董永》,重新绘制布景,恢复华东会演舞美版《陈三五娘》。复排梨园戏《张春郎削发》《春江月》《汉文皇后》《喜脉案》等多出优秀保留大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作为全国经典文艺作品的杰出代表,入选“人民为中心 文艺攀高峰——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主题展”新编梨园戏《英雄虎胆》参加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八届全省戏剧会演,荣获优秀剧目奖一等奖以及多个单项奖,并入选2022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梨园戏数字电影《节妇吟》参加第十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电影放映活动《陈仲子·汲水》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等主办“李渔杯”首届全国清廉戏曲优秀作品展演入选十佳剧目”,《陈三》(连台古本)参与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线上展演并获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等

数字产品

落实省、市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及参加重要节点、重要活动的文化交流活动,利用网、微、端、屏等快捷、高效、多元的新媒体手段开展线上展演、展播等“云观戏”活动。完成由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泉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王的词”——王仁杰梨园戏剧作精粹线上音乐会等等直播工作运营“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抖音号,丰富视频资源,数字内容供给更加丰富,信息获取更加多样,数字文化服务覆盖面和触达率不断提高,扩大公共文化宣传、服务网络覆盖面。

  • 流动服务

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持续不断地推进文化惠民工作,推进梨园戏进校园、进社区。积极开展梨园戏下乡活动、开展“喜迎二十大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以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文化活动——“文润刺桐 邻里共享”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
  • 场馆服务

梨园戏作为泉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承担梨园戏的传承、创作、展示以及研究、保护、推广等工作,日常工作安排:①在每年完成100多场的常态化公益性惠民演出的基础上,搭建泉州市 “我们的节日·梨园戏2022元宵演出季”“周末公益演出”“ 五一演出季” 等活动平台,每周还安排在泉州市非遗馆进行2-3场非遗研学与展示;②参加各类文艺赛事;③各项政府性演出任务;④选派优秀梨园戏传承人至各中小学开展梨园戏艺术演出、普及、交流活动;深入晋江、石狮等地农村基层演出梨园戏。

  • 数字服务

面对新形势下的深刻变化,多端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目前除公众号外,还开通运营抖音号,截止2022年12月底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抖音号发布作品 231个,点击量约上百万次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梨园戏沉浸式演出等等通过抖音号现场直播展演展示,均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三)文化志愿服务

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分别在鲤城实小、市通政小学、西隅中心小学、泉州市第一幼儿园等进行常态化教授梨园戏传统艺术;还开拓了“梨园戏HIGH体验系列活动,七子班小戏台展演”、“赏非遗·唱戏曲·过六一 非遗进校园暨庆祝‘六一’ 国际儿童节少儿专场非遗展示”、纪念泉州申遗成功一周年研学等戏曲进校园活动,让热爱传统文化的戏曲爱好者走进剧院,零距离地感受梨园戏魅力,为学校弘扬非遗文化和传统戏曲提供了素材与经验。

同时,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利民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梨园戏下基层”“梨园戏进校园”“喜迎二十大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以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文化活动——“文润刺桐 邻里共享”等主题文艺演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文化交流活动

为推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播梨园戏文化,多次在海丝小艺苑泉州府文庙泉州东海中央商务区“四朵金花”的花蕊广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非遗景区进行梨园戏沉浸式展演;参与14届海峡影视季开幕式暨晚会演出《丝海南弦》;赴厦门参加闽南戏曲艺术中心爱丁堡前沿剧展,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首演季·青年剧展欢喜剧场演出《倪氏教子》;通过诸多对外交流活动,既拓宽梨园戏人才的艺术眼界,又让外界了解梨园戏,了解泉州文化,宣传了“东亚文化之都”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古城”的城市形象。

五、社会评价

(一)媒体评价

近年来,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在文化演出中成绩斐然,不少活动被国家级、省市媒体宣传报道,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在公共文化、非遗保护领域起到了传播推广作用。

(二)群众评价

梨园戏作为泉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承担梨园戏的传承、创作、展示以及研究、保护、推广等工作,落实省、市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及参加重要节点、重要活动的文化交流活动。公众对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日常公益性演出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梨园戏内容都较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互动,我中心将继续扩大宣传推广范围与渠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